
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点点赢
10月8日,自贡市观鸟协会会员在大安区何市镇观鸟时,观测到极危物种黄胸鹀点点赢,这是自贡地区首次记录到该物种。同样在国庆期间,自贡地区还记录到另一罕见鸟种——斑胸滨鹬,这是自贡第二次观测到该物种。
数量曾骤降九成 黄胸鹀种群正逐渐恢复
“黄胸鹀俗称禾花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鸟类,体型小巧,约14~15厘米,繁殖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部,越冬于我国南部和东南亚。”
自贡市观鸟协会负责人李一凡介绍,黄胸鹀的种群曾经相当可观。但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数十年间,因遭大规模捕杀及栖息地破坏,其数量急剧下降了九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连续几度给黄胸鹀的受胁等级“升级”,在2017年10月,将其列为极危(CR)物种,下一个等级就是野外灭绝(EW)了;而在2021年2月,中国也将黄胸鹀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黄胸鹀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鸟类行为的大力打击、公众科普宣传的持续开展,以及多地推动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黄胸鹀正在逐步回归我们的视野。”
观鸟活动普及 黄胸鹀逐渐被更多观鸟爱好者观测记录
今年9月,国家林草局召开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捕猎贩卖鸟类专项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议,17个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重点包括保护鸟类活动、专项打击行动和宣传教育三项任务。
除了政府部门层面开展的保护工作以外,民间自发组织开展的观鸟活动,随着国民生活条件的显著提高,也在不断普及。如自贡市观鸟协会,便是在2015年初注册成立的一家以推动自贡本地野外观鸟活动发展、唤醒社会环保意识为宗旨的社会组织。
“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把观鸟爱好者们凝聚到一起,大家平时可以交流观鸟技巧、分享鸟讯。”李一凡介绍,“随着观鸟活动和鸟类监测网络的不断扩大,也让更多诸如迁徙途中的黄胸鹀等珍稀鸟类被持续发现与记录下来。近两年来,在成都、德阳、绵阳、泸州、宜宾等地以及如今的自贡,均记录到黄胸鹀的影像,标志着针对这一物种的保护初见成效。”
斑胸滨鹬(左一)
两度光临自贡 西半球鸟种或因“跟错队”来到中国内陆
就在国庆期间的10月4日,自贡市观鸟协会的观鸟爱好者还在盐都本地记录到另一罕见鸟种——斑胸滨鹬。2022年9月,斑胸滨鹬首次在自贡市贡井区一处虾塘被记录到,进入《自贡野鸟名录》。这种鸟类在中国内陆为何罕见?
“斑胸滨鹬在我国境内尤其是内陆地区极为罕见,因为它们通常在北极圈内繁殖,而到了秋季,则更多沿着白令海峡以东,前往西半球的美洲大陆南部越冬;通常仅有少量个体沿白令海峡以西的东半球往南迁徙,出现在我国华东沿海地区,而身处西南内陆的四川,则极为罕见。”
李一凡说,尽管在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这一物种并不稀见,但出现在中国,则是有趣的记录。“这些出现在内陆的斑胸滨鹬也许是‘跟错了队’,随着诸如尖尾滨鹬等其他在东半球越冬的物种,来到了中国内陆地区。”
李一凡介绍,全球上万种鸟类里,有接近一半为候鸟,而这种“迷路”走错大洲的现象,在候鸟中不时会发生,如近年来在我国记录到的、主要分布于美洲地区的绿眉鸭、环颈潜鸭、黄胸滨鹬、旅鸫等鸟类。这些发现,往往让观鸟人们喜出望外,同时也是宝贵的科学数据。
(图片、视频由自贡市观鸟协会提供)点点赢
盈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