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元丰星聚聚财略
——西园雅集的诞生
元丰初年(1078-1085),汴京西园雅集在乌台诗案(1079)的政治阴霾中诞生。驸马王诜召集苏轼、米芾、李公麟等十六位名士,以三教交融(儒释道同席)构筑精神乌托邦,米芾《图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成为其精神注脚。亲历者李公麟以白描长卷开创图式母本:五组叙事(观书/作画/弹阮/题石/谈禅)形成移步换景的“视觉事件链”,圆劲白描线条(师法吴道子)凝练人物风骨——苏轼执笔书蕉的凝神、米芾袖手题壁的癫逸,皆升华为“林下风度”的永恒符号;留白声景(阮咸弦音、谈禅机锋)更实现视听叙事双轨交融,奠定文人雅集视觉范式。
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卷》作为亲历者创作的奠基性母本,其白描构图严格呼应米芾《图记》,以五组叙事形成紧凑空间序列,人物神态捕捉开“林下风度”先河。南宋刘松年本(传)重构为四组群像,体现院画叙事效率,钱塘画家刘松年(活动于1190-1224)以青绿设色强化屏风式景深。
宋人佚名摹本呈现双向扩容:增古器鉴赏与山水景观。元代赵孟頫开创立轴范式,以三景结构革新空间逻辑。明代仇英精工本进一步物质化,鼎彝珍玩入画。需特别指出:现存《西园雅集图》历代版本中,除少数宋元摹本外,大多为明人仿制。
展开剩余91%名称:西园雅集图卷
作者: 李公麟
创作时间:北宋
尺寸:30x144.7cm
材质:纸本水墨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宋代聚财略
李公麟 《西园雅集图卷》细节
此卷以极简构图承载丰盈意态:苏轼坐于髹漆交椅执笔书蕉,肘部轻倚案几,印证宋代高坐具普及后文人书写姿势的变革——悬腕转为倚肘;而李公麟躬身立于低矮石桌前,以悬腕法绘《归去来图》,衣纹线条如篆书圆韧,显其承袭唐代吴道子“兰叶描”的深厚功底。二人执笔姿态的鲜明对比,恰是时代技法转型的缩影:苏轼代表新兴的“倚肘书写范式”,李公麟则坚守唐代悬腕传统于山野石案之上,笔锋起落间,五代风骨与宋式新变在此悄然交锋。乾隆虽题跋指其非真,然此明代摹本对笔墨代际差异的忠实呈现,反成艺术史演变的珍贵注脚。
名称:西园雅集图卷
作者: 刘松年
创作时间:南宋
尺寸:24.5x203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宋代
刘松年 《西园雅集图卷》细节图
相较于李公麟本的极简白描,此幅传刘松年《西园雅集图》以四组群像重构叙事:王诜、蔡肇、李之仪观苏轼书蕉;秦观聆陈景元弹阮咸;王钦臣赏米芾题石;苏辙等五人围观李公麟绘《归去来图》——人物虽减至十六人,却以繁密植被与物质细节扩容:山岩间松枫藤萝交错,桌案陈设红珊瑚笔格、多足辟雍瓷砚等物,皆属明代金石时尚产物。钱塘画院待诏刘松年(活动1190-1224)原以青绿简远著称,然此卷器物符号的晚明特质(如珊瑚为嘉靖后流行)、人物开脸的圆熟程式,佐证其为明人摹本。
名称: 西园雅集卷
作者: 佚名(宋)
尺寸:47.1x1104.3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宋代
此卷标名宋人《西园雅集图》虽承李公麟母本五组叙事结构,人物开脸尤见宋式“形神兼备”特质(如苏轼眉弓蹙起、米芾蓄须微翘),却在细节处显露明清印记。清代董诰题跋指其断代疑点聚焦第五组场景:圆通大师身后之竹,枝叶以“介字点”叠积,墨色浓淡刻意区分向背——此法始盛于明代浙派戴进。
更关键者,五组人物虽存,然空间密度剧增:石案添设青铜盉、陶鬲、琮式瓶等,此类“博物志式”堆砌恰呼应前文仇英本的物质化倾向。可见此卷实为明人摹古的一部分:以宋韵为表,以明趣为骨,重构雅集的文化记忆。
名称:西园雅集图轴
作者: 赵孟頫
尺寸:131.5x67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元代
名称:西园雅集图轴
作者: 仇英
创作时间:约1600年
尺寸:134.9x67.9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 明代
名称:西园雅集图轴
作者:佚名
尺寸:117.4x39.6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明代
赵孟頫、仇英及明人立轴本《西园雅集图》,彻底突破李公麟卷轴母本叙事。赵孟頫本(故宫藏)以“书斋山水化”重构空间:人物虽缩为点景,却聚焦园林建筑细节——如苏轼所在的茅亭覆松皮顶、此乃赵氏“市隐”美学(《松雪斋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视觉宣言。
至明代仇英本(大都会藏)及明人摹本,转向“人景均衡”新境:中景亭台占画幅五分之三,雅集人物如卷轴分组清晰,远景淡山仅作提示。关键矛盾在于——三幅立轴在松石位置、人物姿态(如苏轼箕坐执笔)、器物纹样(螭纹墨床)高度雷同,揭示其共用晚明苏州作坊粉本。这种批量生产,终使雅集沦为商品化符号。
名称:摹仇英西园雅集图轴
作者: 丁观鹏
创作时间: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
尺寸:95.1x43.9cm
材质:纸本浅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清代
当苏州作坊粉本催生批量复刻时,清代丁观鹏的摹古实践则转向御制符号的重构。其《摹仇英西园雅集图》(台北故宫藏)虽以仇英立轴本为底,却直指乾隆帝题跋质疑:“底须着色求形肖”——此语否定白描母本(注:所指仇英本实为后人白描仿作)的简素美学,要求丁氏以淡彩新韵诠释雅集。
观鹏遂行二重改造:空间微调中放大右侧湖石,拓出茶寮空间呼应乾隆“长物”趣味;色墨革命则以青绿薄染山体、朱砂点提衣冠,于白描骨架上敷设“冲淡韶秀”之色(胡敬《国朝院画录》)。此作揭示清代摹古本质:非机械复制仇英原迹,而借乾隆审美介入完成从明人物质堆砌到清宫淡雅美学的范式跃迁,使雅集图式终成跨时代对话的载体。
发布于:北京市盈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